满门英烈 英雄母亲——邓玉芬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9月26日 09:15:15
央视网 | 2022年09月26日 09:15:1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一共镌刻着170多位人物形象,其中一组浮雕上有一位老母亲正在送儿子上战场,去抗击日本侵略者。  

而在距天安门广场100多公里的北京密云,就有这样一位英雄母亲,战士们亲切地叫她邓妈妈。

邓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贫寒,后嫁到邻村张家坟村,和丈夫任宗武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

张家坟村在抗战之初就被日军占领,村民们备受日军欺凌。直到1940年,邓玉芬和大家终于盼来了自己的队伍。

一面温热的鏊子

这是最普通的炊具,却温热着沉沉的记忆。

1940年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也想为抗日尽一份力。    

邓玉芬将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送入白河游击队。从此,邓玉芬一家的命运就紧紧地和八路军、游击队连在了一起。

在邓玉芬的带动下,全村上下涌现出男女老少齐动员的参军热潮。不久,邓玉芬将三儿子永兴也送入了白河游击队。为了让三个儿子安心打仗,邓玉芬经常托人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三个儿子参军杀敌,邓玉芬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并带着余下的几个年幼的儿子开荒种地,好让自己的丈夫腾出手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邓玉芬的家更是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经常住所。  

朴实的农妇最擅长的就是洗衣做饭,邓玉芬还主动承担起照顾伤病员的工作,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帮助八路军伤员尽快恢复身体,邓玉芬即使自己挨饿,也要拿出家里寥寥可数的粮食,变着花样为伤员补充营养。金黄而柔软的煎饼便是邓玉芬能为伤员做的最好的补品。

  

自从八路军来了那天起,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年轻的战士吃过邓玉芬做的煎饼,在这里养好了伤,又重返战场。

接连痛失至亲 

1942年3月21日清晨,丈夫任宗武和四儿子永和、五儿子永安不幸遭到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被抓走。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

1943年秋,二儿子永水因伤回到家中。这是送家人参军以来,邓玉芬第一次有机会亲手照顾自己在外战斗的亲人。

红红的火苗烧热了黑色的鏊子,也炙烤着贫苦母亲的心。邓玉芬的关爱没能挽回儿子永水27岁的生命。

生活的残酷在于即使人们经历天崩地裂的变故,一切却仍需继续。战争还没有结束,年过半百的邓玉芬依然照顾着伤员们。

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再次发起扫荡,乡亲们纷纷躲进深山。逃亡的过程中,邓玉芬的六儿子走散了,她只好背着刚满7岁的七儿子和逃难的群众躲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一藏就是好几天。       

            

此时,一股敌人逐渐接近乡亲们藏身的山洞。如果孩子的哭声传到敌人的耳朵里,不仅会暴露目标,甚至会给隐藏在此处的乡亲们招来杀身之祸。

许久之后,日本兵终于走远了。邓玉芬赶忙将小七嘴里的棉絮掏出。然而此时,小七的脸已经憋成了深紫色。还没来得及取名的小儿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接连失去亲人的邓玉芬没有倒下,只是她笑得少了,从早到晚拼命地干活,春播、秋收,做军鞋,照料伤员……    

邓妈妈的遗嘱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内战。残酷的现实让邓玉芬无法无动于衷。她又毅然决然地把六儿子永恩送到县支队,并叮嘱六儿子,不要惦记家里,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1947年8月,六儿子永恩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但却在1948年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六儿子没有让妈妈失望。他立了功,可却永远不能回来见妈妈了。

如今的密云张家坟村,美丽的白河环村而过,村头有一个以邓玉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

广场上矗立着邓玉芬雕像,她深情地望向大路,这样的设计来自邓玉芬的遗嘱。 

来源:《国家记忆》、《闪亮的记忆》、《国宝·发现》等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彭瑶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正在阅读:满门英烈 英雄母亲——邓玉芬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