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王志珍:与世界共同成长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12月09日 10:54:52
央视网 | 2023年12月09日 10:54:5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这四十五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每一步,都给世界留下了精彩的中国故事。本期《开讲啦》邀请到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她将在舞台上与青年分享一名科研工作者45年来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成长与感悟。

【称呼万千,独爱“老师”】

她有很多的称谓和荣誉称号,但在节目开场,王志珍却说:“我觉得最好、最开心的是被大家称为‘老师’,这个称呼最崇高。”在被主持人问到改革开放45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王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她进一步解释,如今中国科学界人才辈出,不论是留学归来的还是本土培养的,一大批中国学者们已经成长为了世界级的科学家。这其中,改革开放创造的环境功不可没。

【如果中国顶级科学家是我的老师……】

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奇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它也是王老师的母校。在节目中首次披露的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单让现场连连惊呼。很难想象,像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贝时璋、赵九章这样顶尖的科学家走上讲台,给大学生们讲课、布置作业、改论文。不愧有人说:“你一生结识的最厉害的人,很可能就是你大学的导师。”

王老师还在现场分享了一张钱学森先生的手绘画,这是钱学森先生的教学计划说明。钱老希望通过这幅画表示:力学系要培养的是旗杆式的人物!而更让王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旗杆的底座当中,“中外语文”是基础之一。王老师对此非常赞同,她说:“中文是你的母语,是你的基础,英文是你进行国际交流最起码的工具。要学好中文,还要学好英文。”

【开讲啦第一次有了“不知道”这个选项!】

在嘉宾提问环节,王老师问大家:人类第一次合成的蛋白质是什么?选项中竟然出现了“不知道”!这个选项让小撒摸不着头脑。王老师解释,“不知道”这个选项是她的特别设计。在她看来,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判断不应该有“蒙”的成分。作为科研工作者更是如此,相比于答对这道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重要。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的出国必备】

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不到一百位访问学者能够公派出国,零距离接触截然不同的科研环境、文化传统,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稀罕事儿”。当下的青年人对于45年前的岁月只能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片段,对于细节可谓是知之甚少。比如,呢子大衣、中式调味料、肥皂三个选项中,哪一个是王老师她们行李中的必备?小撒以及大部分青年一上来就信心十足地排除了呢子大衣,却不料这竟是正确的选项!于是,王老师在现场讲起了“出国必备呢子大衣”背后的故事。原来,那时候出国的留学生,国家都会出资为他们配置一件呢子大衣、两套西装。当时除了王老师以外的所有人,都选择了面料最好的黑色呢子料子,因为他们认为这件大衣会穿一辈子。而王老师,作为这批访问学者中唯一一位女性,却选择了更好看的、咖色的、稍微薄的料子。这让她在德国的时候每次都会“吐槽”:这件大衣真是中看不中用!不过即使这样,王老师还是很喜欢这件呢子大衣,因为她知道他们这一批走出去的年轻人,可能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一座桥梁,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孔。而这件呢子大衣,则代表一个积贫积弱太久的民族面对世界时的尊严和形象。 

【第一台冻干机背后的故事】

王老师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科研环境,她感叹说实在是很差的。对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保存,一个在现在看来是常规且简单的步骤,都需要用“土办法”制作仪器。在演讲中她分享了一个至今心有余悸的故事:一天中午她“碰巧”不在实验室,“土办法”制作的冷冻干燥仪爆炸了,碎玻璃布满整个房间,她侥幸逃过一劫。因为这件事,当她有机会从德国带回一件实验器材的时候,她选的就是冻干机。这台冻干机,大幅提升了当时科研工作的质量。王老师告诉现场青年:大家现在做实验的日常仪器装备,只不过是近一二十年才变得世界一流,我们要珍惜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勇于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是什么细节让小撒在节目中差点落泪?】

节目录制接近尾声的时候,眼尖的小撒发现了一个细节,他表示:“我眼泪差点出来”——王老师已经穿了很多年的鞋,鞋跟掉在了舞台上。这个发生在已经82岁、为国家科学教育事业贡献无数的院士身上的“小意外”,让青年们看到了何为科研、何为奉献、何为中国科学家。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期《开讲啦》!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杜依依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开讲啦》王志珍:与世界共同成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