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农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2024年12月底,由中宣部组织的第四批“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此次调研深入湖南、浙江、河南三省,聚焦农业、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千万工程”以及乡村振兴等多个重要领域。记者们探访农业科技前沿,考察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感受“千万工程”的磅礴力量,见证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充满希望的田野,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南的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有好种子才能产出好粮食,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种业这个“农业芯片”至关重要。这几年,湖南坚持把种业创新作为“藏粮于技”的主攻重点,推出代表性的3个水稻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增添新的保障。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第一个是超级杂交稻,主要超级在产量上,目前超级杂交稻的亩产量已经超过1300公斤,全世界单季水稻产量的冠军。第二个新品种是镉低积累水稻,目前这个水稻的品种在全国已经种了35万亩,效果非常好,从根本上解决了镉大米的问题。第三个水稻的品种是耐盐碱水稻。”
作为农业科技大省,湖南还对标国家实验室,聚力打造以种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立足湖南种业创新优势,岳麓山实验室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汇聚种业优势力量,推动形成种业科技创新新格局。
沈晓明:“比如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林科大都有种业,都有农业科技,所以省委、省政府最近建立了岳麓山实验室,就是把这几路大军拉到一个平台上来协作,通过协作产生‘1+1>2’的效果,通过协作能够攻克更多农业科技的难题。”
要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湖南多丘陵山区,受先天条件限制,很多机械上不了山、农机入不了地,机械化水平难以有效提升。不久前,在湖南宁乡菁华铺乡一块窄小的田块里,由当地农机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轮式拖拉机正在进行量产前的调试,未来将会有效解决丘陵山区小地块的耕作问题。
近年来,湖南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建了湖南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聚焦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以及智能化等农机装备短板领域,积极研发推广适合南方丘陵山区地形特点的特色农机具。不仅如此,针对丘陵山区难耕作的短板,湖南2024年启动用湖区新造或复垦的耕地置换丘陵山区梯田的工作,不仅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标准也有提升。
沈晓明:“在藏粮于地方面,湖南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除了洞庭湖区的耕地以外,丘陵山区也有不少所谓的‘巴掌田’,就是小田。‘巴掌田’的耕作成本高、产量低,我们用湖区新造或者复垦的耕地置换丘陵山区的梯田,推动了山上换山下、小田换大田、差田换好田,并且把山上置换下来的田用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来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在湖南调研时描绘的‘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景象。”
同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在年景总体偏差的情况下,2024年粮食总产达1344亿斤,占全国的9.5%,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全力打赢了抗灾夺丰收保卫战。
河南省委副书记孙梅君:“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亲临河南视察,寄予河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河南全面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探索形成了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这几天,河南多地正抢抓冬春窗口期,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河南周口淮阳区,高标准农田的新建和改造工作正同步进行。
经过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能实现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水系连通系统,全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河南正在全力打造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585万亩。
孙梅君:“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力度,2025年还将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将更加有利于调动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也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生产格局。”
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河南也在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在南阳内乡县,一些专为猪群打造的“高层公寓”,不仅改变了养殖环境,还有效利用了空间。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系统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实现对整个养猪过程的智慧管理。
高水平种植与高标准养殖的实践,也为农产品加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河南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农业产业链式盟式发展,目前,河南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河南产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馒头、三分之一的方便面、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五分之三的汤圆、十分之七的水饺,实现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转变。
孙梅君:“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和韧劲。千方百计推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着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河南贡献。”
要抓好“三农”工作,不仅要抓好农业,也要整治好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乡村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千万工程”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带动了乡村的整体变革,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千万工程’实施21年来,浙江乡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我们持续升级乡村人居环境,积极培育乡村‘土特产’,打造了126条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同时,我们积极鼓励、支持青年入乡发展,村咖、村跑、村歌、村BA等火爆乡村,乡村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之江大地呈现出诗画浙江、和美乡村的美丽图景。”
如今的浙江拥有近2万个行政村,许多村庄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IP和代表性业态,千村千面,各美其美。金华义乌后宅街道的李祖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水牛角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创客村”,吸引村民返乡、青年创客入驻,常驻创客达到265人。杭州萧山瓜沥镇的梅林村,持续给公共服务做“加法”,形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村民生活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
王通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我觉得就是当下浙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要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这是新时代浙江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新规划。我们已经形成了实施方案,方案当中明确,要突出聚焦山区海岛县、聚焦农村农民,围绕富民一体做好‘强城’‘兴村’和‘融合’三篇文章。我们决心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全力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省域样板。”
“千万工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金钥匙”。2023年以来,浙江在舟山及淳安、龙游、景宁部署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形成首批30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湖南、浙江、河南三省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从高水平的种植技术到高标准的养殖模式,从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到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先进的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蓬勃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了农村的居住环境,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也为全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