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个艳艳个艳……”。10月2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如约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见面了,率先出场的陕西歌手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淳朴的记忆当中。
中国民歌大会
民歌,是歌,更是文化。它需要有人记住、有人欣赏、有人传承。从上古歌谣,先秦《诗经》,汉代“乐府”,唐代“竹枝词”,明清“时调”到近现代民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立足原生态,才能保证民歌始终游走在质朴和本真之间。
民歌,是流传民间的歌,是代表民族的歌,更是深入民心的歌。
《中国民歌大会》以我国民族民间原声歌曲为内容主体,旨在通过舞台还原原生态场景的方式,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瑰宝展现给全国观众。
中国民歌大会
民歌是活着的历史,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这是来自江苏扬州邵伯镇的民歌《拔根芦柴花》,是早年间人们在插秧过程中创作并传唱下来的。民歌的创作常起源于人们的劳作场景当中,恣意随性的唱词,符合劳动节拍的旋律,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民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优美的声线唱出动听的中国。
中国民歌大会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基于故事而创作的民歌融汇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这也使得民歌在传唱过程中更易打动人心。在贵州的侗族村寨,那里的人们都安静祥和、亲密团结,很多事情都是共享的,一起吃饭、一起劳作,到了重大节日,村里一千多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他们的民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语言里没有“锁”这个词,因为他们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共同体,“夜不闭户”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也是经典的“侗族大歌”的由来。这就是中国民歌的创造者,他们在田间,在地头,在鼓楼,在他们的风雨桥上,通过歌声的方式,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本质,这也是对原生态民歌的完美诠释。
中国民歌大会
在浩如烟海的原生态民歌当中,还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云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权开花调”等等。而之所以能够纳入到“非遗”名录当中,无论哪首民歌,都是将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照进现实生活,使生活更赋文化气息。与其说是将民歌纳入“非遗”,不如说是广大人民想把民歌这种文化保存下来,把这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社会保存下来。
中国民歌大会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历经沧桑而不衰,起于乡野,流于现世。《中国民歌大会》是民歌的大全,《中国民歌大会》是民族的盛会。《中国民歌大会》正是提供一个契机,使我们有机会能把这些最古老、最优秀的原生态文化传承下去,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