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将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启动的《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列为重要文化事件;几日前,《工人日报》也曾发文解读节目“用民歌唱好中国故事”的深远意义,权威党媒纷纷发声,对这档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节目寄予厚望。同时,节目组发起的#我用民歌唱家乡#微博活动也得到了演艺工作者和网友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上传演唱视频,各大门户网站竞相报道,即将于十一期间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已经引发了业内的集中关注和观众的热烈讨论。
央视实现民歌新意传承 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回望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民歌始终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歌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人民日报》在文章中就强调应重视民歌本身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民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民歌是记录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有声史书,也是呈现该地域劳动人民生活情态的质朴白描。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再到宋词、清代竹枝词,中国民歌记录了老百姓的生活劳动、节庆习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风光,更是传唱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可以说,民歌中有着我们的民风民俗,有着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同时《人民日报》也指出:“原生态的民歌在当代也面临着传播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挖掘散落在祖国大地的民歌,并将之以符合当下观众接受的形式呈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意传承;通过讲好民歌背后的故事,传播民歌知识,吸引更多热爱民歌的人参与进来。”央视作为国家舞台,面对的是一个时代,要在这个时代起到引领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国民歌大会》的总导演邹为表示:“我们为自己拟定的创作目标是——制造中国民歌景观,因为只有一档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景观式节目,才能配得上浩如烟海、璨若繁星的中国民歌。”权威党媒纷纷为其发声,各大门户网站竞相报导,对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节目寄予厚望。《人民日报》称《中国民歌大会》有着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的作用,让民歌这一中国文化精粹以新鲜亮丽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精品节目再创新“高” 用民歌唱响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对于这档节目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予以肯定,“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用民歌唱好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让民歌留下来、传下去。”《工人日报》也于9月25日发文对节目立意大加赞赏,“《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把这些最古老、最优秀的原生态文化传承下去的契机。”
作为一档大型原创民族音乐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在第一季播出后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如今第二季更是在第一季成功经验和创作模式上继续推陈出新,为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质的舞台。节目组经历10个月筹备、19天录制,走遍全国各地,采集了大量的民歌音视频、民歌故事,努力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带着一份真诚和冲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用民歌唱好中国故事,让民歌真正留下来、传下去,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波澜壮阔的民歌海洋,一部五彩斑斓的诚意之作。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兼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评价《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有“三高”:第一,站位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二,品质高,我们秉承让每一首歌曲都成为一个作品,让每一个作品都制造一道景观的理念,在艺术性上下足了功夫,让观众在歌声和知识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感怀时代的发展,感悟真实的情感;第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节目中32位选手均来自基层,他们将心灵最朴素的情感凝结成动人的旋律,讲述着对生活的理解和信仰。第二季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成功经验和创作模式,更全面、更深入、更趣味地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
央视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临春也对节目的创意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这是一档“非常适合在国庆期间播出,可以全家一起观看的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继承了“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戏曲大会”等节目的优良品质,成为了大会系列节目之一,作为央视的品牌节目,力求打造“中国民歌大会的文化景观”陈临春认为,“十年二十年后回头来再看《民歌大会》,大家依然会觉得这是个优秀的作品,它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中国民歌大会》用歌声唱响中国故事,让民歌在传播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光,这样一档现象级民族文化盛宴精品,即将引发一场民歌文化的关注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