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今天,我们谈谈与吃有关的那些事儿

CCTV节目官网-CCTV-10 绿水青山看中国(第三季) 来源:央视网2020年01月04日 10:40 A-A+

 

(精彩抢先看,1月1日-9日每天20:10与您不见不散)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本”。从古至今,耕地和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是民富之前提,国强之根本。而且,耕地农田还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是绿水青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问稻米哪家香?“东北小黑”帮你忙

都知道东北有肥沃的黑土地,是中国的大粮仓。在主持人张腾岳心目中,东北平原的土里一捏都能流出油来。

地质工程师刘凯说,他的工作是“给黑土地做体检”,人送绰号 “东北小黑”,他在现场就开始“带货”:“在黑土地上长出的富硒大米真是又香甜又健康。”

  

不过嘉宾张捷老师却唱起了“反调”:“原来这里并不是广袤的耕地,它主要是湿地,尤其是沼泽。”

湿地沼泽怎么就变成肥沃的黑土地了呢?

张捷老师说,因为森林等植被带来的腐殖质积累,形成了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土层,后期开垦时再进行适当的排水,就形成了今天这一大片粮仓。

难怪田地都肥得“流油”了!长出来的稻米,能不好吃嘛! 

给日常蔬果论资排辈,郦波老师是认真的!

中国人讲究辈分,但你可知道,日常的蔬菜水果,也有辈分吗?

  图:《故事里的中国》【致敬焦裕禄】海报

胡萝卜、番茄、洋葱,从胡字辈、番字辈到洋字辈,文化学者郦波娓娓道来。

  

这辈分怎么算的?为什么有一种在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经常见到、既不属“胡字辈”也不属“番字辈”的蔬菜,让郦波老师特别关注特意点名了呢?小编先卖个关子,看节目中郦波老师怎么说吧。

不过,郦波老师,您这么如数家珍地讲解蔬果起源、时间,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暴露您学(zī)识(shēn)渊(chī)博(huò)的一面了!

一枚咸鸭蛋,带偏了嘉宾的话风!

这枚咸鸭蛋有多美味呢?

  

不仅选手深情回忆起家乡的吃法,连一向专注于科学的张捷老师,话风都跑偏了,从鸭子生活的湿地环境,分析起了这枚咸鸭蛋为什么这么好。

吃货们可得留意这一段,以后买咸鸭蛋就认准这个地方吧。

在南京工作的郦波老师,早就“忍不住”(主持人张腾岳语),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南京人爱吃鸭子。

  

甚至,郦波老师讲到保护水塘、保护田地的重要性时,都能“从喜欢吃鸭子的南京人这个角度出发”。

这算是郦波老师实锤“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了吧?

郦波老师还提到北京烤鸭的祖先在南京,是由明成祖朱棣带过去的。怎么回事?看节目,听郦波老师讲那鸭子的故事吧。 

“木刻分水”学问大,民间智慧顶呱呱

水是万物之源,农业生产自然也离不开水。在山高坡陡、阡陌纵横的地方,梯田与梯田间的落差较大,浇水成为了一大难题。怎么才能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呢?

2000多年前的哈尼族百姓,想出了“木刻分水”的妙招。

首先,找一块坚硬木块。

然后,在木块上刻槽。

再然后呢?

再然后……

算了,其实小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方法,就别班门弄斧了,还是让来自云南的选手曹江轻雨到时告诉大家吧!反正,木刻分水体现了一种大智慧,连郦波老师都为之赞叹,这便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大智慧。

“剧透”到此结束,精彩却不止于此。在本期节目里,你还能看到:

身为资深猫奴的主持人张腾岳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十二生肖里面没有猫?”

张捷老师隆重介绍哀牢山萌宠——“长胡子的癞蛤蟆”。

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为什么今天还能使用?

田里生长的棉花,如何给一家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田,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用好每一寸土地,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美丽乡村就是希望的田野。

2020年1月4日20:10,央视科教频道《绿水青山看中国》第四期,等你来。

最后,要再次提醒各位小伙伴,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拿起手机,扫描节目中或者文章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互动页面,跟着选手同步答题。只要你对的够多,答的够快,就有机会得到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多种奖品。还等什么?心动的小伙伴赶紧定好闹钟,准时收看我们的节目吧。






收视TOP榜

1 1 1